2007年1月29日 星期一

第001課:父母先修班 -「不只是金錢的問題!」


辛苦的父母啊,為了栽培子女整天辛苦的工作,投入更多時間希望賺取更多的「金錢」。卻仍然入不敷出,因此淪為「窮忙族」。
有些父母發現自己「窮忙」原來是因為不會利用「金錢賺取金錢」,也就是俗稱的「理財」。再加上『窮爸爸富爸爸』這一系列的書籍問世,一下子理財課程成為顯學。理財這股巨浪淹沒了社會好幾年,浪潮沒有消退,但是財富似乎也增加不多。聰明的父母探查原因,發現問題出在「T」也就是理財觀念裡最重要的「時間」。有的父母把腦筋動到孩子身上,相信不久將來「兒童理財課」也可能是顯學。卻沒有人懷疑過,這樣是對的嗎?
如果哪一天你要求小孩做家事,他卻跟你論件計酬;忘了給零用錢他卻跟你追加利息;翹課打工卻說這樣賺得比較多。如果你教小孩理財只是金錢的問題,後果可能會是一場災難!
Joline Godfrey的Raising Financially Fit Kids「中文書名:我家小孩會理財(天下文化2005出版)」是少數兼顧道德與理財的親子理財書,值得作為孩子理財教育的參考書。書中也建議理財教育的年齡由五歲開始,更小的年紀則適合啟蒙。
然而這些親子理財書仍有不足之處,畢竟理財濫觴是「財富」有限,故需「管理」,我們希望財富能帶給自己的家庭及人生更加美好所以要理財。
因此我希望在這堂課給大家兩個最根源的經軌--『讓人生美好是初衷,理財只是其中的一種方法』、『資源有限,所以需要管理』。
在這裡我不講實際的『金錢』而是『資源』,因為對『有限資源』的管理方法用在『金錢』上就是理財。
我們都希望孩子此生幸福,但是又不希望他為『錢』所困。把人生放在追求財富,失去的一定比得到的更多。對親子之間的教養來說,不只是金錢的問題,也不只是理財的問題。

2007年1月28日 星期日

寶貝王「理財課」序 金錢的陷阱「價值」VS「價錢」

我小時候很羨慕有零用錢的同學,印象最深是「小朱」及「阿達」兩位同學。

小朱同學出手很闊,常常請一大群小朋友吃王子麵,他的身邊自然吸引一群「幫眾」,整天仰賴他的零食佈施。可是我不喜歡他,現在回想原因,大概是覺得他用錢衡量「朋友」的價值。比如說小魏常常幫他寫作業,代價是每次十塊錢。對小朱來說,小魏就是價值每天十元的小朋友;玉婷是班上的美女,小男生大部分都喜歡她,小朱後來用很多禮物打動伊人芳心,所以玉婷對小朱的價值就是那些禮物的總和。

國小二年級的時候,我第一次看到「千元大鈔」長得什麼樣子,小朱得意的樣子跟一副可以買盡天下萬物的跩樣,至今仍然令我印象深刻。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討厭小朱,總覺得這世界不該用金錢去衡量一切,許多美好的事物是金錢無法取代。

另外一個叫「阿達」的朋友,他也是少數擁有零用錢的同學之一。可是他幾乎不請任何人跟他分享零食,同學背後會替他冠上「龜毛達」的稱號。三年級的某一天,阿達邀我到他家玩。我看到他房間裡有一堆紙卡,記載可以看電視的時間;還有一張類似公佈欄的規範,上面記載許多賞罰的規定。例如:幫忙做家事可以看電視一小時,作業寫完可以看電視半小時,學校小考一百分可以得到十元,等等諸如此類規定。
這張「家規」真是好極了,有一段時間我真想建議父母也這麼做。也因為阿達的「預算有限」,所以他會「量入為出」並且做好規劃。因為看電視的時間及零用錢都得來不易,難怪阿達會如此小氣。

二十多年後,我不知道這兩位同學現況怎麼樣。可是每當要教Jeromi金錢的使用及價值觀時我都會引以為鑑。現在的社會較二十年前富裕,家長的教育程度也已經提高,理財雖是成人課題,不過許多家長也希望讓小孩子提早學理財。坊間出現了許多教孩子儲蓄、投資、保險之類的遊戲書籍,這些本來是成年人(或是16、17歲青少年)才會接觸的理財工具,卻原封不動搬到兒童教育的專區。孩子很單純,不用大人教他也知道金錢是重要的,但是孩子分不出「價值」跟「價錢」的差別,如果一開始就拿成人的理財工具作為教材,對孩子價值觀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是種危害。

類似阿達的小孩逐漸增多,把原本是義務的「做家事」變成賺取看電視權的手段;把考好成績爭取榮譽感、驗收學習成果的測驗當成賺取零用錢的來源。這樣的結果不是父母的本意,原本只是想訓練孩子自我管理,卻弄巧成拙造成孩子價值觀偏差。

為人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貪婪自私,眼中只充滿金錢,凡事用價錢衡量。所以從小教孩子理財應更為謹慎,道德及價值觀的養成應該更為重要。我認為衡量事物應該以價值看待,在價值上又可以分為精神層面跟物質層面。精神層面的價值很容易滿足,但是陷入物質層面的追求就永無止盡。教孩子理財不見得將來會讓他成為有錢人(往往還需要一些運氣),但是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他一生都會受用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