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5日 星期五

「先生!借我兩百」的困境

今天上班途中遇到一個老婆婆,她跟我說:「住的地方房租需要三千元,這個月繳不出來。我能不能給她兩百元?」
我毫不思索說:「不能!我無法幫你繳房租。」
......
一整天我的心裡都為這件事耿耿於懷,因為我很想幫助她,但是繳房租的困境我無法幫助。對於捐款或是用「金錢」幫助他人我有一些原則:

1.直接捐款的對象是「救急不救貧」。
2.針對貧困的對象會以社會福利機構做間接捐款。
3.「量力而為」年所得10%用於捐款。

除此之外,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財務、保險,降低自己陷入貧窮或急難的困境,讓社會福利資源用於更需要的人身上。

回家告訴Jeromi這件事,問他若是把拔給他五十元吃早餐,遇到類似的情況會不會幫助別人。小腦袋很有愛心的點點頭:「我會給他50塊」。除了讚揚Jeromi有愛心,也順便告訴他「量力而為」的觀念。

2008年3月28日 星期五

選擇適合的幼稚園

一般家長選幼稚園有一些迷思,我大致整理如下,每個人看法都不同,重視的梗也不同,最重要的還是多比較,找出自己認同的幼稚園。

1.美語教學:
這大概是所有家長選幼稚園時最大的考量,是否全美語、雙語,在選擇時讓家長傷透腦筋。但是師大英文系教授的研究結果認為幼稚園全美語教學不利幼兒的多元發展。馬英九在擔任台北市長期間還曾指示限期改善全日或半日全美語教學,若不改善依法取締。(參考http://blog.roodo.com/peggyedu/archives/1396751.html)
Catherine是外交官子女的目前擔任凱斯英語教學研究中心執行長,從小接受英語教育的她,也認為全美語環境並不適合幼兒學習。(參考http://cet.cavesbooks.com.tw/htm/m0230100.htm)

2.蒙氏教學:
除了美語之外,蒙氏教學是家長第二個考量。蒙氏教學的精神是自由學習,透過設計過的教具讓小孩自己去摸索學習,引發兒童的創造力及興趣,蒙氏教學是很好的啟蒙教育方法。在台灣蒙氏教學被神話,逼得幼稚園不得不強調自己是蒙氏教育,有些家長還覺得「不夠蒙」另外找補習班上課(這根本違背蒙氏精神)。蒙氏教學適合個性內向或是個性文靜的小孩。蒙特梭利女士認為人有「內在自律」,因此推論「將好動的孩子,放到蒙氏環境,應該會產生自我行為控制」。目前已有許多研究推翻蒙氏這個推論。個性外向好動的孩子接受建構式的教育成果會比蒙氏好。除了蒙氏還有許多教育方法,不同學習內容應改配合不同教育方法,因此讓孩子接觸多元方式會比單一的蒙氏教育還好。

3.才藝教學:
才藝課最基本會有音樂、美術。家長還會要求舞蹈、運動、棋藝等等額外的課程。才藝的東西本來就需要花時間專精才有成果,學得多肯定學不好。就算讓孩子培養興趣一次也不要超過兩種才藝課程。

4.費用優惠:
幼稚園的費用差距很大,名目百百種。建議換算成全年度總費用就一目了然。多不見得好、少不見得差,畢竟教育是投資,不是便宜又大碗就好。同時也要考慮自己的負擔。

5.時間跟距離:
一般上班族9:00~18:00上班,所以幼稚園的時間最好能配合,距離也是重要考量,離家或工作地點一公里內最適合,不然家長就需要發展出自己的接送模式。

破除上述迷思,我在選幼稚園時會做一些比較:
1. 有沒有遊戲空間?安不安全?(家長都喜歡戶外空間,但是戶外的設備比較難保養)
2. 實際接觸已經就讀的孩子,跟他們做簡單對話。(教育的成果最後還是會顯示在孩子身上)
3. 作息表、教學計畫、每學期活動內容、學生成果作品。(確保教學是有計畫不是放牛吃草)
4. 檢查廁所、廚房、教室環境是否整潔。(幼稚園是大毒窟要上幼稚園就要有生病的準備)
5. 招生數目及營運狀況。(沒有人希望繳完學費後幼稚園就倒閉吧!)
6. 生活自理。(孩子在家靠父母,要過團體生活學校應該也要有相關的課程)
7. 立案、評鑑、教師證書、保險。
8. 每月菜單點心伙食。(要吃得營養健康,畢竟關係到兒童發育成長)
9. 教學方法(蒙氏、角落、主題、方案...給孩子多元的方法會比單一方式更好)
10. 價格合理。(把價格放在最後考量,在負擔範圍且名目合理就能接受)

可參考:幼稚園檢核表 http://info1.tpc.gov.tw/kid/chioce/how_choice.htm

2007年8月10日 星期五

寶貝樹-2007



Dear Jeromi,

小寶貝明天你就要滿三歲了,我跟馬麻決定要為你替種下一棵樹。
這一棵樹很特別,用「品德」、「人格」作為樹根,樹上會有一些枝幹包含「數理」、「語文」、「藝術」、「理財」這些枝條。

剛開始的時候葉子不多,但是在你3~5歲的時候:

「數理」的枝條上會長出「數、量、邏輯、形狀、空間」藍色的葉子。
「語文」的枝條則會長出「文字、詞彙、故事」黃色的葉子。
「藝術」的枝條比較特殊,會有一些「音樂、美術」的七彩葉子。
「理財」的枝條現在長得比較弱小,現在會先長出「價值、儲蓄、分享」綠色葉子。

希望未來這三年這顆小樹可以在你心裡茁壯。另外一個三年,枝幹會越粗,樹根會越深,葉子會更茂盛,把拔跟馬麻會用更多的心力灌溉。這一棵樹應該會很特別,將來它結的果子希望你一生都受用。

2007年8月9日 星期四

猜猜他是誰




Dear Jeromi,

把拔發現很多時候別人聽不懂你的話語時,你會很生氣。尤其是你想分享學校裡遇到的同學或老師,而把拔卻不知道你描述的是誰。

其實把拔自己也常發生類似的窘境,說了半天,別人卻不知道把拔說的哪個人。遇到這個時候把拔會玩一個遊戲,叫做「猜猜他是誰」。這個遊戲很好玩喔,我們可以不說出別人的名子,卻可以讓其他人知道他是誰。

我們今天就玩這個遊戲吧!

猜猜看,有一個人,他是住在桃園,年紀有一點點老,可是體力很好喔,每天早上會去游泳,而且很喜歡去朋友家唱歌,猜猜這個人是誰呢?提示你,他是男的喔。

猜猜看另外一個人吧,他住在台北,而且住在外婆家,是男的,但不是外公,猜猜看他是誰呢?

這個遊戲很好玩吧,當別人不知道你在說誰的時候,也可玩這個遊戲喔!

2007年2月28日 星期三

第002課:十塊錢的最大力量


十塊錢對大人來說可能有千百種想法,但是兩三歲的孩子思想很單純,絕大多數都希望用這十塊錢去7-11買棒棒糖。如果對數量還不是很清楚的孩子來說「糖果永遠比錢錢」重要,他們可以為了任何代價只要換取一口糖果。

為了讓Jeromi知道十塊錢的力量,三歲前的某個晚上我跟他分享一個故事。

有一天小杰很高興,因為下午放學的路上媽媽說:「老師說小杰今天很棒,媽媽要給你一個獎勵,可是這個獎勵是什麼呢?要你自己做決定!」
媽媽說完就給小杰一個十塊錢的銅板,媽媽說:「小杰,這是十塊錢錢,你知道它可以買一些你喜歡的東西,比如說糖果、巧克力、彩色紙或是一顆跳跳球,什麼東西值得你付出這十塊錢你要仔細考慮喔!或是你也可以存下來,等到將來想到用途再使用。」
小杰說:「媽媽我想要買棒棒糖,我們去7-11好不好?」於是媽媽就帶著小杰走到巷口的7-11去挑選想要的棒棒糖。
走進商店裏面玲瑯滿目的東西都讓小杰好想要,但是有的東西媽媽說太貴了,十元買不起需要累積多一點下次再來買才可以。
左思右想了好久,小杰最後決定從養樂多、棒棒糖、小蠻頭裡面挑一樣,可是最後的這三樣東西小杰都好喜歡。
就在小杰無法決定的時候,他發現櫃台有個小小的透明箱,裡面有很多十元、五元、一元。他好奇地問媽媽:「那個裝著好多錢錢的箱子是做什麼用的啊?」
媽媽說:「那些錢錢不用用來在這邊買東西的喔!它們可是魔法的銅板呢!投到裡面的銅板叫做愛心錢錢,一個銅板可以幫助一個非洲的小朋友免除一餐的飢餓喔!」
小杰問:「那會怎麼樣呢?飢餓又是怎麼樣呢?」
媽媽說:「你看看門口貼的那張照片,有個黑黑瘦瘦的小朋友,他已經好幾天都沒有東西吃了,你看他的肚子跟你一樣大大的,可是身體的其他地方都只剩下骨頭了。你一餐不想吃飯也不會瘦成這樣,可見他們餓肚子很久了,都餓到已經生病了。」
小杰覺得自己的十塊錢似乎能幫住這些小朋友,於是對媽媽說:「媽媽,我下次表現很好你再給我一個十塊好不好?這一次我先不吃棒棒糖了,我不希望小朋友餓肚子生病了。」

聽完故事,Jeromi想了一下,跟我要了一個銅板才上床睡覺。

十塊錢有什麼力量呢?我把這個問題交給未滿三歲的Jeromi決定。第二天上學的路上,Jeromi拉著我走進7-11,我把他抱得高高地好讓他的小手能把昨晚的銅板投進櫃檯的募款箱內。小小的Jeromi第一次能夠抗拒棒棒糖跟養樂多的誘惑,相信他心裡甜甜的感覺會持續很久、很久。

等等,故事還沒結束。幾天後Jeromi剛完另外一個錢錢連連看的遊戲後,數著獎品錢錢,他把那些銅板分成了三等分。1/3準備買糖果、1/3要投愛心、1/3要投小豬撲滿。我相信Jeromi已經走出自己這一生理財的第一步了。

2007年1月29日 星期一

第001課:父母先修班 -「不只是金錢的問題!」


辛苦的父母啊,為了栽培子女整天辛苦的工作,投入更多時間希望賺取更多的「金錢」。卻仍然入不敷出,因此淪為「窮忙族」。
有些父母發現自己「窮忙」原來是因為不會利用「金錢賺取金錢」,也就是俗稱的「理財」。再加上『窮爸爸富爸爸』這一系列的書籍問世,一下子理財課程成為顯學。理財這股巨浪淹沒了社會好幾年,浪潮沒有消退,但是財富似乎也增加不多。聰明的父母探查原因,發現問題出在「T」也就是理財觀念裡最重要的「時間」。有的父母把腦筋動到孩子身上,相信不久將來「兒童理財課」也可能是顯學。卻沒有人懷疑過,這樣是對的嗎?
如果哪一天你要求小孩做家事,他卻跟你論件計酬;忘了給零用錢他卻跟你追加利息;翹課打工卻說這樣賺得比較多。如果你教小孩理財只是金錢的問題,後果可能會是一場災難!
Joline Godfrey的Raising Financially Fit Kids「中文書名:我家小孩會理財(天下文化2005出版)」是少數兼顧道德與理財的親子理財書,值得作為孩子理財教育的參考書。書中也建議理財教育的年齡由五歲開始,更小的年紀則適合啟蒙。
然而這些親子理財書仍有不足之處,畢竟理財濫觴是「財富」有限,故需「管理」,我們希望財富能帶給自己的家庭及人生更加美好所以要理財。
因此我希望在這堂課給大家兩個最根源的經軌--『讓人生美好是初衷,理財只是其中的一種方法』、『資源有限,所以需要管理』。
在這裡我不講實際的『金錢』而是『資源』,因為對『有限資源』的管理方法用在『金錢』上就是理財。
我們都希望孩子此生幸福,但是又不希望他為『錢』所困。把人生放在追求財富,失去的一定比得到的更多。對親子之間的教養來說,不只是金錢的問題,也不只是理財的問題。

2007年1月28日 星期日

寶貝王「理財課」序 金錢的陷阱「價值」VS「價錢」

我小時候很羨慕有零用錢的同學,印象最深是「小朱」及「阿達」兩位同學。

小朱同學出手很闊,常常請一大群小朋友吃王子麵,他的身邊自然吸引一群「幫眾」,整天仰賴他的零食佈施。可是我不喜歡他,現在回想原因,大概是覺得他用錢衡量「朋友」的價值。比如說小魏常常幫他寫作業,代價是每次十塊錢。對小朱來說,小魏就是價值每天十元的小朋友;玉婷是班上的美女,小男生大部分都喜歡她,小朱後來用很多禮物打動伊人芳心,所以玉婷對小朱的價值就是那些禮物的總和。

國小二年級的時候,我第一次看到「千元大鈔」長得什麼樣子,小朱得意的樣子跟一副可以買盡天下萬物的跩樣,至今仍然令我印象深刻。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討厭小朱,總覺得這世界不該用金錢去衡量一切,許多美好的事物是金錢無法取代。

另外一個叫「阿達」的朋友,他也是少數擁有零用錢的同學之一。可是他幾乎不請任何人跟他分享零食,同學背後會替他冠上「龜毛達」的稱號。三年級的某一天,阿達邀我到他家玩。我看到他房間裡有一堆紙卡,記載可以看電視的時間;還有一張類似公佈欄的規範,上面記載許多賞罰的規定。例如:幫忙做家事可以看電視一小時,作業寫完可以看電視半小時,學校小考一百分可以得到十元,等等諸如此類規定。
這張「家規」真是好極了,有一段時間我真想建議父母也這麼做。也因為阿達的「預算有限」,所以他會「量入為出」並且做好規劃。因為看電視的時間及零用錢都得來不易,難怪阿達會如此小氣。

二十多年後,我不知道這兩位同學現況怎麼樣。可是每當要教Jeromi金錢的使用及價值觀時我都會引以為鑑。現在的社會較二十年前富裕,家長的教育程度也已經提高,理財雖是成人課題,不過許多家長也希望讓小孩子提早學理財。坊間出現了許多教孩子儲蓄、投資、保險之類的遊戲書籍,這些本來是成年人(或是16、17歲青少年)才會接觸的理財工具,卻原封不動搬到兒童教育的專區。孩子很單純,不用大人教他也知道金錢是重要的,但是孩子分不出「價值」跟「價錢」的差別,如果一開始就拿成人的理財工具作為教材,對孩子價值觀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是種危害。

類似阿達的小孩逐漸增多,把原本是義務的「做家事」變成賺取看電視權的手段;把考好成績爭取榮譽感、驗收學習成果的測驗當成賺取零用錢的來源。這樣的結果不是父母的本意,原本只是想訓練孩子自我管理,卻弄巧成拙造成孩子價值觀偏差。

為人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貪婪自私,眼中只充滿金錢,凡事用價錢衡量。所以從小教孩子理財應更為謹慎,道德及價值觀的養成應該更為重要。我認為衡量事物應該以價值看待,在價值上又可以分為精神層面跟物質層面。精神層面的價值很容易滿足,但是陷入物質層面的追求就永無止盡。教孩子理財不見得將來會讓他成為有錢人(往往還需要一些運氣),但是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他一生都會受用無窮。